间质性膀胱炎亦称粘膜下纤维化或溃疡,是一种非细菌性的累及膀胱全层的慢性炎性疾病。先后由Knorr(1908)和Hunner(1914)报道。女性多见,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10.患病年龄在30-70岁之间,高峰30-50岁。美国现有45万例患者,并设有IC协会专门研究、治疗与协助IC病人。我国无确切数据,较少见,可能与误诊误治有关。
一、病因
本病病因迄今仍不十分清楚,有以下假说:①血管、淋巴管阻塞,层设想膀胱纤维化是由于盆腔手术或感染引起膀胱壁内淋巴管阻塞和引起栓塞性脉管炎或由于血管炎所致持久性小动脉痉挛所致,但缺乏足够的证据。②感染,曾提出过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可能是IC的病因,但还没有在IC患者中检出上述三种病原体的报道。③神经体液因素,肥大细胞在IC病人膀胱固有膜和逼尿肌中增多,寒冷、神经肽、药物、创伤、毒素等可活化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可致敏感觉神经元,后者进一步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或神经肽活化肥大细胞;肥大细胞也可直接引起血管扩张或膀胱粘膜抗体,不少学者还发现对血管抗原产生的自身免疫性抗体或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参与了IC发病。⑤粘膜通透性,推测IC是由膀胱上皮的功能不良引起,其通透性增加并使尿液通过移行上皮漏入到膀胱壁,引起膀胱炎症。有人证实IC病人膀胱表层上皮内TH蛋白增多,提示粘膜的通透性增加。
二、病理
间质性膀胱炎为慢性非特异性膀胱全层炎症。病变早期膀胱扩张时粘膜之间斑点状出血,后期膀胱粘膜变薄或坏死脱落可有典型溃疡,多见于膀胱顶部或前臂。溃疡底部肉芽组织形成。周围粘膜水肿、血管扩张。粘膜下或肌层有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如浆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这些炎症细胞浸润可达膀胱全层及肌间神经组织。肌层中血管减少。淋巴管扩张。肌束间及肌内胶原组织增多,严重的纤维化导致膀胱缩小。严重病例,输尿管开口处正常机能被破坏,导致膀胱书鸟管反流及随之而来的肾积水或肾盂肾炎。
三、临床表现
好发于40岁左右的妇女,25%小于30岁,18岁以下则罕见。女性占90%,男性占10%,发病隐袭,病程漫长,症状可轻可重,呈持续性或间歇性,主要是严重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和耻骨上区疼痛,亦可有尿道或会阴部疼痛,可十分剧烈,呈火烧样,与膀胱充盈有关,排尿后疼痛减轻。也可表现为下坠或压迫感,月经前或排卵期症状可加重,60%女病人有性交疼痛,尿频严重时白天要排尿60-80次,夜间10-30次,病人无法休息与安眠。强制性控制排尿,可引起程度不同的肉眼血尿。有的病理有过敏史,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有时耻骨上区有压痛,阴道指诊膀胱部位有触痛。
治疗间质性膀胱炎 发现病情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您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或拨打我们的健康热线0755-84862531,我们会有医生详细为您解答。
深圳万丰医院致力提供周全满意服务。若您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咨询进行免费交流沟通,我院竭诚为您排忧解难。